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蒲俜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以大国身份开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外交,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与历史上传统大国不同的外交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的思想渊源。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国有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既以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俗等主体形式流传并发挥影响。几千年连绵不断的独特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历史长河中起着教化民众、激励民心、凝聚民族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将传统文化精髓视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共鸣点,能够增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底蕴,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奉献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倡导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出自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篇》,用以描述古代先贤追求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共享,选举品德高尚、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的大同世界。“天下”的观念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仅是一个与王朝疆域范围相关的地理概念,而且是一种与“家”“国”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寄托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崇高的政治理想与道德信仰。在中国古代的王朝兴衰、更迭中,中国的“天下”观念始终焕发着生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强调的是运用内在道德修养的力量,通过文明教化去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抒发的是中国人的济世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承载的是负责任的共享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诠释的则是普通人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意识。
近代中华民族遭遇危机,“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成为中国人求强御辱的思想武器。康有为在其所著《大同书》中,设计了大同世界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描绘了“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理想社会。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也将“天下为公”作为奋斗目标,他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民有、民治、民享的西方思想相融合,创立了“三民主义”,提倡建立全体人民作主的“公天下”。“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天下为公”从古至今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一脉相承。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天下为公”的情怀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对外关系中,“天下为公”的理想体现为超越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体现为中国外交始终致力于与同世界各国建立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致力于支持世界人民的正义事业。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中国外交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使命,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正是“天下为公”政治理想在国际关系中的发扬光大。“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作为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中国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基因的世界意义,着力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优势转变为国际话语权的优势,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