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古代历史 • 正文

1947年毛主席发出紧急电报,与11岁女孩认亲:你是我亲生女儿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洛峰

    1947年,一个从苏联回到哈尔滨的女孩,用俄文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上面写着:您到底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生女儿?快写信告诉我,我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

    看到这封信后,毛主席特别激动,立马写了一封信让工作人员寄出去。片刻后觉得寄信还是不够快,又发出了紧急电报,这对见过了大风大浪的毛主席来说是很难得的,就算是作战时期,发紧急电报也是为了重大事情。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让毛主席如此激动,甚至启用了紧急电报呢?而电报的内容上只有七个字:你是我亲生女儿!

    简简单单七个字却包含了一个父亲对女儿急切想见到的心情,那么这个从苏联来的女孩到底是什么身份?她叫什么名字,又是毛主席的哪个孩子呢?

    落叶无痕,父爱无声,毛主席对子女向来深爱着,就算毛岸英、毛岸青都是他心中的宝贝,只不过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为了家人孩子的安全,只有李讷一个女儿是在他身边长大的。

   

    那个从苏联回来的女孩,也是从小养在母亲身边的孩子,几乎没有见到过毛主席,由于回国了,才想着与父亲认亲,这对于常年没有见到过女儿的毛主席来说,自然是戳中了她的内心。

    毛主席无奈下把女儿送走

    1937年贺子珍在陕北保安的一个窑洞生下了个女儿,李敏刚生下的时候又瘦又小,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自然缺乏营养,看到孩子的第一眼,贺子珍高兴地说:真是个小娇娇啊。

    从此,毛主席就给孩子起名为“毛娇娇”。

    其实此前毛主席和贺子珍生育过四个孩子,但都因为当下的环境问题夭折了,连续失去孩子,让夫妻俩对“娇娇”的到来非常小心,更是给予所有的关爱。

    可是毛主席忙于革命事业,受到环境所限,娇娇四个月大的时候,只能养在老乡家里,从此父女俩就很少在一起生活了。

    1937年再次怀孕的贺子珍离开了毛主席,前往苏联治病,可是由于身体原因,生下儿子后十个月,孩子再次夭折,这让她非常痛苦,也接受不了。

   

    为此毛主席决定将四岁的娇娇送往贺子珍身边,多去陪伴她,更加希望在孩子的安抚下,能让贺子珍快点好起来。

    因为娇娇的出现,贺子珍确实好转起来,带给她生活的希望。但好景不长,因为苏联卫国斗争,莫斯科已经不再安全,贺子珍带着孩子转移。

    可是长时间颠沛流离,还在国外,人不生地不熟,加上营养不良,娇娇生病了,开始发烧不停抽搐。送往医院时,医生都放弃了救治,但身为母亲失去多个孩子,不可能再眼睁睁看着女儿离开自己。

    贺子珍把娇娇带回家,自己照顾,没想到女儿确实挺过来了。娇娇的病刚好了没两天,贺子珍因为性格倔强,不肯服输,被认为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强行关进了精神病院,没有人照顾的娇娇,送往儿童院,明明有父母亲,却在异国他乡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

    这时候她都不知道自己父亲毛主席到底长得什么样子,直到1947年,在苏联的王稼祥通过交涉,才让贺子珍母女相聚,由于在苏联遭受的这一切,他到看在眼里,直接将苏联情况汇报给毛主席。

   

    听到女儿和贺子珍的遭遇,毛主席表示“同意回国”。

    这时候娇娇已经成为只会说俄语的小孩,对国内一切都不了解,对父亲毛主席的情况,都是听别人嘴巴里说出来的,懵懂的娇娇意识到父亲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回国很久之后,贺子珍对娇娇说:回来这么久,你还没有给你父亲写过信呢!你该给他写信才是!

    听到这话,娇娇决定给这个自己还没见过的父亲写信,由于中文还不好,选择用俄文写。这才出现了上文的那一幕,当时只有8岁的娇娇,想要知道自己父亲是谁。

    看到将近八年没有见过的女儿,毛主席特别开心激动,才紧急发电报想要和女儿取得联系,上面才写着:你是我亲生女儿。

    娇娇自从去往苏联,毛主席一直没有她的消息,突然拿到孩子的手写信,身为父亲的毛主席自然而然兴奋不已,随后又写信: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很想念你,爸爸欢迎你回来!

    对此娇娇也期待着和父亲的见面,在儿童院生活的那几年总是在想父亲的样子,如今与爸爸见面肯定是兴奋的。

   

    1949年5月,娇娇回到了毛主席身边,得知这个消息,毛主席早早站在门口等待女儿的出现,娇娇看到他后,高兴地扑在主席怀里,叫着:爸爸,爸爸!

    不久后在苏联养病的江青,带着李讷回来了,她看到李敏也是一脸高兴的样子,可娇娇却很不自在,更是不愿意开口叫妈妈。

    江青和李敏的关系一直在僵持着,毛主席总是想缓和她们的关系,他找到女儿,让她开口叫江青为妈,迫于父亲的期望,娇娇只能点头。

    毛主席为女儿起名为李敏

    后来到了娇娇上学的年纪,毛主席考虑到她还没有正式的名字,便叫来女儿要给她取名为李敏,娇娇却说:为什么哥哥叫毛岸英、毛岸青,我不能跟爸爸姓呢?

    毛主席牵着她的小手解释,自己之前用过许多名字,不过最喜欢的还是“李得胜”,而敏字取决于《论语》。

    后来李敏才意识到,姓李是由于毛主席希望自己和李讷能成为亲姐妹,相互照顾关爱,不过之后她才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上学期间她认识了一个学长,两人开始恋爱,这也是李敏后来的丈夫孔令华,男方父亲是孔从洲将军,对此毛主席就算还没有见过孔令华,对他的印象就不错。

   

    后来得到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同意后,他们自由恋爱,结婚之时还是毛主席亲自主持的。

    婚后,李敏仍然住在中南海,除了会去南昌照顾妈妈一段时间,仍然会回到北京。就算成为人妻,李敏还是想要继续学习,本身中文就不好,想通过学习提升个人能力。

    对于女儿不断进步的,毛主席自然非常支持,上学期间李敏怀了孕,随后生了一个儿子,叫宁宁,这是毛主席第一个第三代,因此非常宠爱这个小外孙。

    可是作为产妇来说,住在中南海一天三顿由炊事员按照计划和伙食标准吃饭,对她来说有很多不便之处。在坐月子期间,总是要吃上四、五顿,李敏经常挨饿,后来孔令华不得不向管理员提出加餐的要求,才有了两顿点心。

    为了生活方便,再加上江青在中间做干扰,让李敏身心疲惫,提出搬出独自生活,已经到晚年的毛主席自然舍不得,人到老年总是喜欢子女围绕在自己身边。

    最终想到了一个折中的方式,让李敏搬出丰泽园,在中南海另一处房子里住下,由于学业问题还要一边照顾孩子,平日里只能抽出时间去看望父亲。若是时隔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女儿,毛主席会主动来到他们的住处探望。

   

    可是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住在中南海也非常不方便,李敏就向上级组织提出搬离的要求,而不是直接告诉毛主席,其中的含义也是怕又如同往常一样被拒绝。

    对此毛主席明白她的意思,曾经毛岸英前往朝鲜,就因为是毛泽东的儿子,更应该起到带头作用,不能搞特殊;如今女儿仅仅是想搬出去,又怎能一而再再三地拒绝呢?

    因为李敏还在读书,孔令华一人工资支撑不了一家的生活,毛主席主动提出每月会给予60元生活费。李敏临搬走的时候,毛主席叹气说:我知道你们在这的日子不好过,离开了少受气也好。

    对于李敏的决定,贺子珍却不支持不同意,晚年一直在责备她只顾着自己,不照顾爸爸。在李敏离开中南海后,江青也独自居住,身边没有子女陪伴,晚年的毛主席是孤独的,是寂寞的。

    曾经执意搬出中南海,倒成了李敏最遗憾的事情。

    李敏搬出中南海

    相对于李敏在青中年时期,李讷备受毛主席和江青宠爱,她也是唯一一个从小到大陪伴在毛主席身边的女儿,总是给予她所有关爱和照顾。

    小时候在毛主席沉浸于公务中不肯休息时,工作人员就会把李讷推到办公室里,她会在主席怀里撒娇,然后就能看到长期忙于工作的毛主席站起身,带着女儿在院子里散步。

   

    对于这个突然出现的姐姐李敏,李讷还是友善对待她的,两姐妹间倒是没有太多误会,只不过身为江青唯一的女儿,难念会沾染上清高、自负和孤傲的习性,自小在干部学校中长大,又住在中南海,这是必然会发生的状况。

    不过后期在上学期间,她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问题,摆正了态度,此后与李敏的关系比以往更好了。此后担任过编辑,由于常年被毛主席保护着长大,许多方面都很是单纯。

    在遇到第一任丈夫时,认为两人能克服一切困难走到最后,可是由于家庭、地位以及所见所识的原因最终分手,直到七十年代末,才遇到了一生的挚爱,后来过上平淡却幸福的生活。

    而李敏因为并不经常避孕,总是要做手术,身体每况愈下,毛主席每次看到去医院要做手术的女儿非常心疼,曾劝说过:不然就再生了孩子吧。

    可是李敏没有收入,已经养着一个女儿,日常花销很大,丈夫的工资不足以支撑日常开销,李敏表示再要一个孩子,也是养不起的。

    在江青的干预下,离开中南海的李敏,交出了出入证,就不能随意出入,探望毛主席,每次去见父亲都需要走正常程序,有时候在毛主席不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会被“中间人”拒绝请求。

   

    晚年毛主席见到女儿李敏的次数是屈指可数的,因此心里非常记挂着她。

    作为党的领导人和国家领袖毛主席,心里装着人民,是伟大的,值得尊敬的,他眼观大局、着眼长远,一心一意为群众着想。可是身为父亲的毛泽东,是平凡的,与广大父亲一样,希望孩子好好生活,只是关心子女飞得累不累,而不是高不高。

    他知道李敏生活困难的情况,会在不违反纪律的前提下,尽可能向他们提供最大帮助。对于儿子毛岸英的牺牲,他觉得可惜,却没有后悔,一方面是心疼,另一方面也知道作为毛泽东的儿子,就应该第一个走在艰险前面。

    在特殊时期,毛主席还吩咐让李讷去学校探望李敏,生怕她会受到江青的影响,用这种方式提醒她提高警惕,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

    就如同当时毛主席发紧急电报,只为李敏不质疑自己的身份,仅仅写下:你是我亲生女儿,这七个字。

    当时得知父亲还在担心自己的安全和生活问题,李敏非常高兴。后来她再去探望父亲的时候,能明显看出爸爸晚年是孤苦的,内心是寂寞的,也是矛盾复杂的,对此她却没有给予及时的安慰和陪伴。

   

    每当想到这里,李敏就心生愧疚,这也是她感到非常抱歉的地方。自己出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父亲总是能替自己着想,在晚年却没有办法陪伴安慰他,让李敏认为自己作为女儿没有尽到该有的义务。

    李敏最后一次见毛主席

    其实在1975年,李敏突然收到了父亲毛主席病危的通知,当下她慌了神,第一时间回到北京,想进去中南海看望父亲,却遭到了江青的阻拦,江青直言说道:主席已经抢救过来了,没你的事了。

    对此李敏气到脸色发白,却也无可奈何,她想陪在父亲身边,但也没有办法实现,江青总是在中间阻挠。

    1976年9月李敏最后一次见到了父亲,此时毛主席已经病重,长期躺在床上休息,都起不来身,李敏在中央的一份文件上看到父亲的病情后,不顾一切地感到了中南海。

    刚好这时候毛主席神志还比较清醒,在看到李敏的第一眼,就知道是自己女儿来了,从毛主席患病到病重,李敏只来看过自己父亲三次,让主席特别想念。

    看到李敏担心的表情,紧紧拉着她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此时毛泽东同志不再是伟大的领袖了,而变成一个思念女儿的父亲。

   

    紧接着毛主席问李敏:你多大了?李敏回答:39岁了。谁知说话已经很费力的毛主席,斩钉截铁地说:不,你38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毛泽东还记得自己女儿的真实年纪,让李敏心里很难过,明明父亲病入膏肓了,却仍然记得关于自己的一切,父亲对自己的多么深啊。

    李敏哭着说说:父亲,不是我不想来看你,是有人不想让我来……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李敏在旁边泣不成声,当抱着父亲想再回到之前的时光,可是也回不去了。

    贺子珍其实心里一直都很在意毛主席,毛主席的离世,最初还以为她承受不了,却没想到贺子珍非常平静,只是在埋怨李敏:你没有照顾好你爸爸!

    对此李敏没办法反驳,她内心也非常愧疚,后悔没有多陪在毛主席身边。

    其实贺子珍的一生也是非常坎坷的,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身边只有李敏一个女儿,后来李敏将自己的两个孩子留给母亲照顾,有了寄托的她才慢慢恢复精神。

    在贺子珍去世后,老家永新县为她做了塑雕像,建了纪念馆,这个事情让李敏非常高兴,纪念馆有毛主席和贺子珍两个合雕像。

    之后再回忆起毛主席时,李敏谈起了自小受到的家教,毛主席并没有从小照看着李讷长大,对自己有不公平对待,反而非常关照关爱自己的家庭。

   

    自小李敏被教导穿衣要艰苦朴素,和普通百姓一样,不要由于父亲是毛主席的原因,有高要求,要始终和百姓站在一起,对于这一点,李敏牢牢记在心里,因为她受到影响,一直把自己当成平民,因此带着孩子上街、逛公园,也没有人认出是毛主席的女儿和外孙。

    每次谈到毛主席,李敏都是一脸温柔的笑,仿佛又回到了最初与父亲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毛主席把她抱在怀里,轻轻抚摸自己的头发,让她感受到了来自父爱的温暖。

    就算8岁之前,印象中没有父亲的存在,可是见到毛泽东后,李敏心里就生出了无尽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可能这就是血脉相连吧。

    从毛主席发紧急电报,当李敏看到“你是我亲生女儿”这七个字开始,相信已经无条件信任依赖,想要去见到这个人民口中所说的伟大的领袖吧?

    在百姓看来,毛主席带着大家迎来了新生活,可是在李敏看来他就是个普通的父亲,尤其是毛主席晚年的时候,身边只有工作人员,鲜少有亲人回来陪伴,每次想到这里,她都很是心疼,更是后悔,如果自己最初没有坚持离开中南海,可能就会很好的照顾爸爸了。

    当然一切都回不去,李敏对爸爸的想念只能放在心里。

    父爱如山,厚重无言;父爱如海,深沉宽阔。相信说的就是毛主席吧?无论对毛岸英、毛岸青还是李敏李讷,都是无尽的疼爱,当然关爱的同时也给予了该有的教育。

   

    相信在李敏等人的心里,毛主席是一个为人民着想,日常忙碌对子女并不失责的父亲吧?既做好了一个领袖,又对自己家孩子很是关爱,对此李敏从无怨言。

    作为毛主席女儿,其实从来没有拥有过特殊待遇,甚至还因为其他人的干预,生活过的不尽人意,可是毛主席总是很关爱牵挂着她,这些李敏都能感受得到。

    在晚年,李敏还常常与李讷聚会相见,诉说曾经的故事,两人都把对父亲的想念埋在心里,幻化成对彼此的照顾。

    毛主席一辈子爱子女爱得如此深沉,把自己走过的所有荆棘和艰难都放在心里,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冷酷,在子女能独立生活的时候,不会再给出补助,可是看到李敏生活艰难,带着孩子十分辛苦时,仍然会给予帮助,细心地为子女、后辈安排好一切,还用行动为子民撑起了一片天。

    其实许多不理解的事情,到了李敏晚年都想通了,也知道父亲时刻都为自己着想,明白曾经住在中南海时所受的委屈,所以就算心有不舍,就算希望女儿陪在自己身边,也同意了李敏的请求,只是想让她生活得更开心快乐。

    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一个父亲,舐犊未必不豪杰,他对李敏的爱都放在心里。

   

    当然李敏李讷两个女儿,毛主席对待她们时持有不同的态度,但无论是怎样的方式,都是以孩子为主,想让她们的生活更幸福快乐。

    后来,李敏生活一旦出现了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毛主席,可是他再也不会出现了,就算十分希望毛主席能重新站起来,和自己站在月光下、在花园里,不聊那些国家大事,只是说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两人开开心心、毫无压力地说一些交心的话,就满足了。

    但这些是不可能重现的,一切终究是回不去的;新人相伴旧人故,旧人已无岁月时。

    毛主席离世的时候,举国哀痛,可是相信最难过的还是他的儿女家人了,那时候李敏很久都没有休息,也不敢闭上眼睛,一旦如此眼前全都是之前与父亲相处的画面。

    她也记得,自己曾经要去医院做手术的时候,毛主席还握着她的手说:别再去了,孩子可以生下来,不要再伤身体了。再生一个吧,我替你养着!这哪是支持她生孩子,是在担心自己女儿的身体健康啊!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古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