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人事阅读 • 正文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洛峰

饥饿与吃饭,或许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刻骨入髓的话题。 看我们的词汇:吃亏,吃苦,吃力,吃紧,吃请,吃不开,吃不准,吃不消,吃不透,吃一拳,吃软饭,吃老本,吃官司,找工作叫找饭辙,失了业叫丢饭碗,街上遇到熟人,随口便是“吃饭了吗”?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如此多与吃相关的词汇,反映的恰是我们民族对饥饿无法抹去的记忆。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饥荒有4800多次。在我们历朝的史书上有三个血淋淋的字很是常见——人相食《史记》记载:“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汉书 食货志》:”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公元前138年,平原地区“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公元前135年,“河南贫人伤水旱万馀家,或父子相食。”公元前114年,“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公元前48年,“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公元前47年,“关东饥,齐地人相食。”公元前15年,“梁国平原郡人相食……”公元14年,“缘边大饥,人相食。”··· ···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而仅以上世纪为例,较大的饥荒就有十几次:1920-1921年华北四省大饥荒;1925年川黔湘鄂赣五省大饥荒;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1931年长江水灾引发饥荒;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1936-1937年川甘大饥荒;1942年中原大饥荒;1943年广东大饥荒;1946-1947年南方大饥荒……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1942年中原大饥荒的难民在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中,“我”和姥娘有这样一段对话:“姥娘,五十年前,大旱,饿死许多人!”“饿死人的年头多得很,到底指哪一年?”姥娘生于1900年,她对“1942”这个年份的忘却,不是因为这一年的大饥荒不触目惊心,而是在她老人家经历的日子里,饿死人的事发生得太频繁了。 饥饿不仅会让人失去人性,也让人们对食物的取材范围无限扩大;上世纪30年代,到过中国的诗人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通过下面这段描述来说明中国人什么都吃:“没有东西是明确地可以食用或不能食用。你可以津津有味地嚼食一顶帽子,或是朝墙壁咬下一大口;同样的,你也可以用午餐的食材盖一间小屋子。” 在中国人的厨房中,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禽畜的头、脚以及内脏,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土里埋的,无不可入菜。那些饮食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发明创造,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长期食物匮乏的影子。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饥民在挖取观音土充饥饥饿给身体和心灵留下永恒的印记,也因此改变了一些人的人生轨迹,袁隆平恰恰就是被“饥饿”影响的那个人。1953年,湖南省湘西安江农校,迎来了一位年轻的大学生,他就是袁隆平;在那个火热的年代,怀揣着建设国家的梦想,袁隆平主动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地方。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1959年,严重的饥荒开始了,安江农校的师生,每天只有半斤的口粮,所有人都饥肠辘辘,袁隆平也饿的浑身浮肿;一直熬到了秋天,在那个收获的季节,有的人挺过了饥荒,而有的人却没能撑过去;在一次外出时,袁隆平看到了桥边围了很多人,挤进去一看,是两具骨瘦如柴的饿殍,这一幕深深的刺激到了他,从那时起,“让更多人吃饱饭”,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而袁隆平与水稻的缘分,始于1960年,那年夏天,田里一株特殊的水稻吸引了袁隆平的目光,这就是袁隆平发现的第一株天然杂交稻,它不仅开启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探索之路,也成为改写中国人饥饿史的“金钥匙”。 然而,杂交水稻的培育并非一帆风顺,相比科研上的困难,外部的阻挠才最凶险。“文革”爆发后,袁隆平因父亲曾供职于旧政府而被划为“黑五类”;墙上出现了这样的大标语:“彻底砸烂袁隆平反动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一天,赶到试验场的袁隆平看到这样一幕,碎了一地的试验盆栽,七零八落掉在地上的秧苗,还有无数的脚印。三年的辛苦培育,一朝尽毁,袁隆平的心都要碎了;好在不幸中的万幸,袁隆平的两个学生在造反派破坏前,已经将三种类型的盆栽一样保存了一个,残存的禾苗,犹如一束象征希望的火种,支撑着袁隆平继续走了下去。即使当时有不少人认为他在浪费国家经费,他的研究没有价值,甚至还有人骂他是科学骗子,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人祸刚结,天灾又至。1970年,滇南大地震,袁隆平和学生恰在此处育种;幸运的是,地震爆发时,三人都在外面,大部分的种子也幸运的保住了。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在转场路途中没有合适的育种设备,他便将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给水稻催芽,长年累月的人工催芽工作,让袁隆平的腰椎出现了问题,但他还是乐此不疲。在三系配套的研究中,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通过了1万多次测交和回交。为了寻找合适的野生稻,袁隆平团队花了两年的时间,走遍了海南岛的田野,终于发现了那株名为“野败”的野生水稻。1976至198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2.56亿亩,增产1000亿公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稻成功了。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对于袁隆平而言,对水稻的研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止步;1987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1997年,袁隆平再次发起研究超级杂交稻;2007年,中国大陆水稻产量为5亿吨,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在中亚、东南亚、北美、南美试验试种,杂交稻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及短缺做出卓绝贡献;2014年,推动海水稻立项,中国2亿亩盐碱地可增产500亿公斤粮食,多养活约2亿人。2017年10月16日,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亩产1149.02公斤,再次创下世界纪录。他总是步履不停,总是渴求更好。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他的辛苦付出与巨大贡献,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尊重。人们说:“我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生产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给予袁隆平这样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30年30人·改革开放30周年风云人物”对袁隆平的致敬词是:在反饥饿的人类历史中,袁隆平是不能跳过的一页,一个土生土长的科技工作者,自命于时代,自立于浮风,矢志令人类远离饥饿,终成国际级农业科学家。虽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却始终本色朴实,以农民自居;敢为人先,为世界造福。他的低调是文明进步的高调,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为人类铺奠安稳的基石。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十方物语

2021年3月,袁老在杂交水稻田摔倒,因摔伤引发身体不适,并最终因此离世。在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战场上倒下,对于这位一生都在向饥饿宣战的战士,为国为民满腔赤诚的耄耋老人而言,是不幸的,又是足可欣慰与自豪的。 2021年5月22日,与袁老几乎同时驾鹤西游的,还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国失双士的一天,无疑是让人痛心不已的。

为什么要感谢袁隆平?他让我们民族4800次关于饥饿的梦魇一去不返

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那些光芒熠熠的人物似乎就在我们不远处,电视里,网络上,从不缺少他们的消息,然而,月出西山,日升东海,天幕之上阴晴圆缺可以重复轮回;但那些影响时代的人们,一旦离去便再也不回,盖棺定论时,残酷的现实被无情的撕扯,又总让人在痛心之余幻想他们能够留下些什么。 留下些什么呢?或许,我们无法抵御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却可以尽己之力,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守护良知与品格;袁隆平,他让中国人丢掉了绵延几千年的饥饿,如今他离开了我们,我们应当把他永远留在民族的记忆里;不忘记,就是最满含真挚的挽留,就是最好的缅怀与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人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