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的一天,因合肥钢铁厂扩建占地及迁坟需要,安徽省文物工作者对包拯包公家族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从中发现包公遗骨共35块,以及墓志,银器,陶器和木俑等文物总计50余件。通过此次发掘和检验遗骨,不仅弄清楚了包公生平事迹和真正死因,还为八十年代重建包公墓保存好文物证据打下坚实基础。
虽然在京剧《包龙图》,演义《包公案》和古典小说《三侠五义》的广为流传影响下,让包公清廉和善于断案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这些毕竟都经过后人的艺术加工,历史上的包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史学界一直都存在争议。不过当包公墓志出土以后,文物工作者这才发现原来包公的生平事迹和《宋史·包拯传》基本吻合,尽管所谓的展昭和公孙策都是虚构人物,八贤王和庞太师也不存在,但是包公在历史上刚正不阿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在庆历四年,即1044年,包公曾向宋仁宗上书,斥责贪官是“民贼”。皇祐二年,即1050年,包公三次弹劾张贵妃父亲张尧佐,称他是“真清朝之秽污,白昼之魑魅”。
至于包公真实的断案能力,虽然没有民间传说那般神乎其神,但是也称得上是能吏。当冒牌货冷青于皇祐年间在开封府冒充宋真宗皇子的时候,被包公一眼识破,最后将其问斩治罪。而包公担任开封府尹虽仅有一年时间,但执法公正严明,将开封府治理的是井井有条。
嘉祐七年,即1062年5月13日,63岁的包公突然染病,起初病情还有所缓解,但在同月25日就撒手人寰,也就是说从发病到去世只有12天时间,那么包公究竟是因何而死呢?原来根据1973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作出的鉴定结论可知,包公身高在1米65左右,生前曾患有老年人慢性疾病。最关键的是,医学工作者从包公遗骨里检测出汞含量为0.14mg/L,而正常人标准为0.05mg/L,可见包公死因与汞中毒超标有关。
另外小麦克专门查了北宋校正的中医古籍《金匮要略》,发现雄黄和朱砂等传统中药均含汞成分。鉴于包公是初夏时节患病,而雄黄和朱砂为应季中药,可以起到养心气和化瘀血的作用,因此包公极有可能是医生用药不规范,最后出现医疗事故,导致药物中毒身亡。
不过当包公家族墓被发掘完毕后,出土文物和墓志被安徽省博物馆运走,遗骨则交还给了包公第三十四世孙包遵元,墓地原址也被回填。为了保存好包公遗骨,包遵元将其装进陶罐内,然后运回肥东老家深埋地下。
1987年合肥决定在包河公园重建包公墓,部分出土文物和墓志被移交给新建的包公墓陈列室。至于包公遗骨,当包遵元将陶罐挖出来以后,有二十块遗骨决定安置在新建的包公墓墓室,剩余十五块则由安徽省博物馆收藏。为了安放包公遗骨,有关部门前往福建南靖订做金丝楠木棺材,当林场承包人听说是为了安葬包公用的,坚决不要一分钱,可见包公的神圣形象自在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巩义也有一座包公墓。这点从《巩县志》可知,巩义包公墓位于芝田镇后泉沟村,为宋真宗永定陵陪葬墓,封土高5米,墓碑上书宋丞相孝肃包公墓,旁边还立有石柱,石羊,石虎等神道石刻。但随着合肥包公墓的清理发掘,已经基本确定包公真墓在安徽,而巩义包公墓只是衣冠冢。其实包公生前就没当过丞相,最高职位也才是从二品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因此巩义包公墓墓碑存在常识性错误。外加北宋帝陵没有功臣陪葬的先例,只有皇帝,亲王,早夭皇子,公主和皇后才有资格下葬陵区,宋仁宗再信任包公,也不可能违背祖制将包公安葬在巩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网上总有人造谣,称包公墓毁于六十年代。但考古发掘已经证实,包公墓是在1973年被科学清理,如果没有文物工作者的努力,1987年重建包公墓也会是无稽之谈。包公时隔今日仍然受到百姓怀念,充分说明大家心中自然有一杆秤,那就是三尺头上有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