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古代历史 • 正文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能换今天多少人民币?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洛峰

大洋作为民国的通行货币,无论是在古玩市场还是在影视剧之中,都是多有出现的。对于大众来说,"大洋"这个名词并不陌生,早在解放初的时候,很多人家中多多少少都是有几块银元的,而在银元之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袁大头"了。银元银元,顾名思义是由银子打造的,按照记载,一块银元可以折出七钱二分的白银。虽然在民国历史上,银元上印制的图案不一而足,分量也随着年份的变化而略有不同,但准则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整个民国都是采取银本位制的。

一块大洋购买力如何,能换今天多少人民币?看完你就明白了

 

作为整个民国时期的法定货币,银元的购买能力究竟如何?如果折换成今天人们所使用的人民币,一块银元又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呢?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难得出。作为一种货币,银元最本质的的衡量标准是购买力,只要把银元在纵向的维度上参考物价水平、薪资水平同人民币相比,那答案的寻求就很简单了。但整个民国因为社会局势动荡的缘故,货币的购买力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这里,我们仅谈论民国初期时银元的购买能力。

以物价水平来衡量

用物价水平来衡量银元的购买力是一种最直观的方法,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盈,但大体上的换算还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一块大洋购买力如何,能换今天多少人民币?看完你就明白了

 

民国时期不像现在,人们对于物质的要求五花八门,在那时候,消费的首要标准就是要解决温饱问题。以粮食来举例,那时一瓶牛奶的价格大约在八分钱左右,一斤大米的价格大约在三分五厘左右,而一斤猪肉的价格大约在一角钱左右。以今天的标准来比量,银元的购买力其实是要比人民币强上许多的,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在于银元要比人民币好,而是现在人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简而言之就是人民的腰包里有钱了,花钱的单位不再是以分、以角来计算了。

一块大洋购买力如何,能换今天多少人民币?看完你就明白了

 

并且和现在不同的是,民国初年的时候下馆子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日常的事情,而且就算是下馆子,如果花到了一块大洋,那这顿饭无疑都是十分奢侈的。抛开物质生活的变化,仅从下馆子的费用标准而言,民国初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应该是相当于人民币100-200元左右。

以薪资水平来衡量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薪资水平往往是由货币的购买能力所决定的。如果是在货币购买能力低的国家发低薪水,或是在货币购买能力高的国家发高薪水,那么显然都是不合适的。因此,依据薪资水平来判断货币的购买力,也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一块大洋购买力如何,能换今天多少人民币?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民国时期,政府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因此从事文教工作的人薪资水平在社会中是比较高的。比如,像是教师、教授、作家等工作的从业人员,一个月往往能拿到高达100-200块大洋的收入,如果是优秀如蔡元培这样的知名大教授,月收入更是能达到600多块大洋。相比之下,当时已经是文坛大佬的鲁迅工资就没有那么多了,鲁迅先生一个月的薪水只有200块大洋,但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那时担任的其实只是个挂了名的虚职。但具有参考价值的是,鲁迅先生1919年的时候用3500块大洋在背景买下了一套小院子,由此可知,大洋是具有较高购买力的。

一块大洋购买力如何,能换今天多少人民币?看完你就明白了

 

说完了高收入人群,再谈论一下低收入的劳苦大众。据可查资料的记载,民国时期的体力劳动者一个月的收入大多在10-20块大洋左右,这些钱只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无法负担任何温饱之外的高额消费。如果是从工资的角度进行换算,那一块银元的购买力相当于如今100-200人民币的购买力。

一块大洋购买力如何,能换今天多少人民币?看完你就明白了

 

从薪资角度和物价角度来看,一块大洋约等于100-200人民币之间。当然了,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购买力,这个数据也会产生一定的波动。而且由于参照物的不同,大洋和人民币换算的答案是不唯一的,所有的数据从根本上来说,都只是变相的参考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古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