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古代历史 • 正文

王昭君真的那么厉害吗?她的作用被后世严重夸大了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洛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物有四大发明,人亦有四大美女。

众所周知,古代女子地位卑微,生存已属不易。这四位女子或生得闭月羞花之资,或才情出众,终以一己之力征服了大众和历史。可是,若要论这四位女子谁最端庄优雅,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王昭君。

的确,王昭君在正史的记载中,以一己之力免除了匈奴与汉王朝的纷争,可谓是中国古代史中鲜有的巾帼英雄了。绝色的容貌、传奇的故事、未卜的结局……王昭君的传奇,几乎不掺有一点情色成分。可是,王昭君出塞真的有史书所说的那般传奇吗?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帝王以宗室之女和亲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可是,和亲就真的光彩吗?这不过就说明了真刀真枪干不过别人,只能选择用女子来换取和平,所以,这件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屈辱性。分析时代背景不难推出,王昭君时期的汉朝早已没有了和亲的必要。

当时的匈奴已被汉朝打服,其首领亦接受了汉朝宗主国的地位。当时,匈奴首领到汉朝拜谒,不仅不需要花钱,还能好吃好喝的得到汉元帝的各种赏赐。相传,因皇帝太过“亲善”,呼韩邪单于感激涕零,甚至,曾出言要认汉元帝作父。

当时,呼韩邪单于对汉元帝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于是,为了不落口实,汉元帝只好允了这门亲事。作为父亲,皇帝自然也舍不得自己的女儿,于是,当时与皇后同属王姓的王昭君,便成了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而这也是《汉书》中记载的“昭君出塞”的大抵背景。

彼时的匈奴,刚刚经历了内斗,势力江河日下,坐享“昭宣中兴”成果的汉元帝,自是心高气傲,朝野上下自恃甚高。可以说,当时的呼韩邪单于,完全是抱着“又喜又惧”的心态前来朝谒的,既然没有和亲的必要,那么,“昭君出塞”自然就没了太多意义,更谈不上什么传奇了。

若不细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昭君出塞倒也算得上伟大,毕竟,在坊间众多的野史和传闻中,王昭君都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关于昭君出塞的具体原因,史学界目前主要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为、心生“悲怨”说。简单来说,就是王昭君因入宫多年不见皇帝,心生不瞒,当她听说朝廷有招“外嫁女”的消息后,便毅然决然地应了聘。这种说法在《后汉书》中亦有记载,至于其真假虚实,则已无从辩驳。

二为、“画工所误”说。这一说法主要出自《西京杂记》。由今视之,这一说法应是史学家的穿凿附会,因为画师毛延寿并不真实存在。在这一版本的故事中,汉元帝是按图临幸宫女的昏君,而王昭君则是刚正不阿的女子。既是“按图索骥”,画师毛延寿便成了手握宫女命运的存在。

所以,那些后宫女子为了出人头地,无不争先恐后地贿赂画师,只为对方将自己画的更美一些。而当时的王昭君不屈于此,便被毛延寿画成了丑八怪。因为别人画像都美,没多久就被皇帝临幸了,唯有王昭君入宫多年不得召见。当呼韩邪提出赐婚的请求后,汉元帝第一个便想到了丑陋不堪的王昭君。

虽然送亲那天皇帝肠子都悔青了,可是,这一切都已成了定局。就故事的真实性而言,前半段可信度较高,余下的则大多是在编故事,这一点,从汉元帝身体状况也可窥见一斑。史籍记载,汉元帝身体一直欠安,外戚张博就曾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陛下未满四十,发齿掉落”。

试想一下,一个如此羸弱的皇帝,如果不节制女色,他的身体怎么能够受得了。再者,汉元帝性格柔仁好儒,用情专一,钟爱的女子屈指可数,他又怎么会毫无节制地临幸后宫女子。

所以说,这些说法几乎都与史实相悖。

当然,部分史籍中也记载了一些文学家虚构的“昭君出塞”的细节,譬如《汉书》就曾提到:善史书、多才艺的蔡邕,为了表达王昭君错过帝王的遗憾,虚构了其高超的琴艺,即一曲《琵琶怨》,大雁落平沙,昭君“落雁”之美称正是来源于此。

细究细节和时代背景,就会发现,“昭君出塞”并没有史书中赘述的那般传奇,亦没有后世推崇的所谓“鸣镝无声五十年”的效果。简而言之,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其实十分有限。或许,汉元帝当初确有这方面的期许,但当时的政治又岂是一名弱女子所能左右的?

从王昭君个人的角度来说,“昭君出塞”与其说是传奇,倒更像是女子个人的悲剧。就如蔡邕在《怨词》描述的那般,“身体摧残,离宫绝旷,志念没沉”,王昭君嫁过去三年,呼韩邪便呜呼而亡,她被迫从胡俗“父死,妻其后母”,嫁给了长子雕陶莫皋。

鸿嘉元年,呼韩邪长子雕陶莫皋撒手人寰,当时的王昭君仅有三十多岁,正处于风华正茂之年。一代佳人,虽容貌依旧,却早已没了生存的信念。关于王昭君最后的归宿,有人说她嫁给了新单于,有人则说她服毒自尽。虽然,这些说法均无史籍记载,但其大概率是郁郁而终的。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古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