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古代历史 • 正文

古代有儿童节吗?生活在古代的小孩都有什么乐趣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洛峰

从生命成长历程来说,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儿童的存在是永恒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是如此,古代人在童年时期有没有儿童节呢?他们又是如何度过自己的童年呢?

通过翻阅史籍发现,古代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儿童节,至少官方机构未曾给儿童设定专属的节日,但这并非是说古代社会不重视儿童身心健康。与此相反的是,古代人对儿童的成长极为重视,官府虽然没有单独设立儿童节,却在其他节日中巧妙地融入儿童生活,花样之繁、乐趣之多远远超过今天的儿童节。所以说,古代的儿童不但可以经常过节,而且玩得特别嗨。
倘若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在古代儿童节中,最早出现的当属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论语·先进篇》第二十六章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一边洗澡一边吹风。此种乐趣,恐怕是今天的儿童难以想象的。

上巳节又称为“女儿节”,是一种古代少女的成人礼,在上巳节当天,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未成年的小姑娘穿着漂亮的衣服在水边游玩采兰,踏歌起舞,或是踏青、野炊、捕蝴蝶、放风筝……童年的乐趣也因此多了几分童真和欢乐。

春天过后的端午节,对儿童来说也是别有一番生趣。端午节在古代则也称为男童节。因为这一天有很多的风俗与儿童密切相关。端午节最鲜明的习俗便是吃粽子。粽子是将糯米和各类甜品包在苇叶里煮制而成。粽子种类繁多,形状各不相同。其中有一类叫枣粽,顾名思义粽子里面包入红枣。“枣粽”同“早中”音声相似,古人历来重视科举取士,因此端午节儿童吃枣粽的习俗在各地普遍流行,意在寄托儿童寒窗苦读早中状元。除此之外,端午节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以此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都是为儿童过节的表现形式。

由上述史料可知,古代的儿童并不孤单,不同的节日里总会将儿童融入其中。那么,古代的儿童又有哪些玩趣呢?
在古代的儿童节日里,除了放风筝、追蝴蝶,最惹人眼目的是骑竹马。李白在《长干行》里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品藻》也说:“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竹马是古代儿童游戏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玩具。典型的式样是以竹竿为材料,一端安放马头模型,另一端装轮子,孩子跨立上面,假作骑马。清代画家焦秉贞在其《百子团圆图》中清楚地描绘过这一玩具,后人也将此视为童真和友谊的代表。

还有一种儿童普遍感兴趣的民间玩具,现代人称为空竹。古时叫“抖嗡”,一般是用两根竹棍拴线,缠在木轴上抖动,通过高速旋转而发出隆隆之声。明末以后,北京的空竹不仅流行于儿童,而且广布于成人之间,在胡同里、院落中抖响空竹,也渐渐成为市民百姓茶余饭后的健身方式。

此外,蹴鞠、捶丸、养宠物、逗鸟、玩小鱼、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等,都是古代儿童久玩不厌的游戏。他们或是三五一组,或是成群结队,在节日气氛的烘托下,把童年的快乐表达得淋漓尽致,从某种角度说,古代的儿童在节日期间要比身处多媒体时代的现代儿童玩得更加有乐趣。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古代历史